查看原文
其他

家长警惕!这些游戏涉黄涉暴,可能就在你孩子的手机里……

走进游戏世界的 央视频 2021-03-06



近年来,游戏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,“游戏”成为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。


在游戏江湖,你一定听过这句话:打游戏最怕的事情不是对方太厉害,而是你的队友是个“小学生”。



但随着游戏涉黄涉恐问题频出,“未成年人防沉迷”再成社会热点关注。



5月28日晚

央视频发起专题直播节目——

《你并不知道孩子的游戏世界里有什么》

邀请法律、心理等领域专家

共同揭露网游世界里潜藏的风险与伤害

探讨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与对策



游戏世界可能是一个“恐怖世界”


你对孩子的游戏世界了解多少?


你知道你家孩子玩的是哪款游戏吗?网络上说的“氪金”、“爆肝”都是什么意思?孩子的游戏世界隐藏着哪些毁三观的行为举止?一段游戏视频带你感受一下↓↓


注:以下画面可能会引起不适,胆小慎点


△游戏《黎明杀机》的处决镜头集锦


游戏世界的“多元”绝不止你看到的这些。应用商店里的游戏品类不计其数,除了能让人舒缓解压、产生愉悦的正常网络游戏,还有一些你想象不到的游戏像“定时炸弹”一样潜伏在未成年人身边,暴力的、恐怖的、色情的、扭曲三观的、颠覆历史的......


△游戏画面截图

△游戏社交截图


“恐怖世界”为何能存在?


·把用户协议当成免责条款


一些游戏方在使用许可及服务协议中标注“不负任何责任”“无义务”“不保证”“青少年用户必须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”等规避义务、转嫁责任的说明,实则将用户协议当作免责条款。


·糖衣炮弹的包装


某款游戏在安卓应用商店的下载要求年龄是18+,在苹果应用商店却只需要12+,未对所有平台统一适龄用户标准。如果没有仔细辨认,孩子就会误入“恐怖世界”;


△同款游戏,左边适龄用户为12+,右边为18+


还有一些“邪典游戏”为提高用户的接受度,儿童熟悉的卡通人物包装成为血腥暴力或软色情内容。所以,即使冠以常见的卡通人物造型,家长也需要审慎分辨游戏内容……


△游戏画面截图


误入“恐怖世界”会产生哪些后果?


实验证明,未成年人接触血腥暴力的画面后,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发育,对人产生攻击性。超出现实的刺激,会建立虚幻的满足感,降低孩子在现实生活的欲望,让孩子逃避现实;


△游戏画面截图


惊悚恐怖的游戏情节,游戏翻盘重来、死而复生的设定,歪曲未成年人生命观、历史观、价值观;


△游戏画面截图


游戏中抽烟、酗酒、飙车等不良行为,极易造成未成年人模仿;性暗示内容,易引诱未成年人发送隐私照片;


△游戏画面截图


未成年人在沉迷游戏中会消耗有限的专注力和自控能量,长时间用眼会影响视力发育,3D游戏眩晕症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的神经中枢等。


△游戏画面截图



为什么孩子会沉迷在“游戏世界”?


据统计,有超过80%的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,其中30%以上的未成年人在网游中接触到暴力、赌博、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。因不良信息的毒害,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也在增加。


△游戏画面截图


“游戏到底有什么魔力?”很多家长都不能理解,孩子为何会陷在游戏中无法自拔。直播中,多方专家分析了以下几点:


·未成年人自控力较差


游戏是一个把复杂事物条理化的产物,游戏的很多玩法设计都源于生活、来自人性,玩家在游戏中会得到现实中难以获得的快感和欲望。


△游戏画面截图


在幻想与现实间,需要理智的自控力。而自控力与人的大脑发育程度有关,未成年人的大脑并没有发育完全,三观也不成熟,因此相比成年人更容易沉迷。


·游戏方在关键局加大难度


据业内人士介绍,游戏设计中会故意在关键局设置高难度,超过玩家能力范围,阻碍玩家通过,诱导玩家“氪金”购买装备、提升能力等级。


正是这样的设计,导致玩家急于在游戏中升级通关,而未成年人自控力相对更弱,因此我们才会看到诸如“十几岁少年玩手游一个月刷掉家里几万元”这样的新闻。

△新闻截图


·日常打卡激励玩家


△游戏画面截图


游戏方通常会设置日常打卡任务,通过奖品、升级等方式激励引导玩家每日“打卡”,形成固化的行为模式,以及张弛交替而又不脱离心流通道(全神贯注做一件事,达到一种浑然忘我的状态)的节奏。


·社交关系捆绑


△游戏画面截图


很多网络游戏会捆绑社交关系,玩家在其中可以和朋友组队,可以拜师收徒,也可以在游戏中和别人建立情侣、闺蜜、好基友、死党等关系。游戏方充分利用从众心理,让玩家欲罢不能。



帮助孩子“防沉迷”,刻不容缓!


·父母的陪伴是第一要素


专家认为,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更关键的因素在于家庭,因为绝大部分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的第一场所都在家庭中。


直播中,也有未成年用户留言,“我们爱玩游戏,还不是因为爸妈每天都捧着手机。”因此,专家建议,不论家长工作有多忙碌,尽可能地多关注孩子,多了解孩子的动态。


同时,面对网络游戏,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娱乐权利,帮助孩子选择适宜的网络游戏,把网络游戏作为亲子沟通的重要话题和亲子共娱的重要活动,有利于帮助孩子提升自我价值感,形成和谐有爱的亲子关系。


△央视新闻评论员岳屾山从法律角度谈如何正确陪伴孩子玩游戏


为避免孩子成为“氪金党”,家长在涉及金钱、转账、密码等问题时,同样需要对孩子有所戒备。


·游戏方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


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,关键在于引导未成年人玩什么样的游戏。对于思想内容健康、能够开发青少年智力的游戏,在课余时间玩一玩,适当放松一下,并非不可。反之,内容粗暴恐怖,不利于养成良好三观的游戏,未成年人应该避而远之。


因此,游戏方不应为了经济利益,面向未成年人开放少儿不宜的“游戏窗口”。直播中,法律专家表示,游戏方应利用技术手段完善用户登录机制,拒绝“偷懒式”实名制,避免出现未成年人使用家长手机号、身份证等信息进行注册验证等情况。


比如,在用户登录游戏界面时,游戏方可以设置“面部识别”认证或其他方式来核实用户身份信息。


专家认为,游戏方一定有办法能够区分游戏用户是否为未成年人,呼吁游戏方能够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,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。


·全国政协委员呼吁“建立网络游戏分级制度”


未成年人沉溺网络游戏,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。两会期间,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呼吁“建立网络游戏分级制度”,建议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实行未成年人登入网游时段、时长监管分级,有效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。


△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呼吁“建立网络游戏分级制度”



揭露网络游戏中潜藏的风险与伤害,是对社会各界关切未成年人游戏沉迷的及时回应,也是对家长和孩子的成长护航。


我们相信,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守护好未成年人的心灵净土,早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纯洁美好的游戏世界。

扫码进入直播回看,听专家解读↑


明晚(30日)20:00

央视频app继续开启专题直播

——沉迷网路游戏

对未成年人会造成哪些危害?

扫码或点击“阅读原文”一键预约↓↓



更多精彩






主编:郭爽

编辑:陶涛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